什麼是暗瘡? - 由楊浩康(Yeung Ho Hong)醫生講解
暗瘡是一種常見且多因素引起的皮膚炎症性疾病,其臨床表現包括粉刺、黑頭、丘疹和充滿膿液的膿皰。通常在青春期初期,由於雄激素水平增加,毛囊內的皮脂腺分泌旺盛,油脂與死皮細胞混合後堵塞毛孔,形成初期粉刺或白頭,隨後氧化變黑形成黑頭,若局部細菌(如痤瘡丙酸桿菌)增殖,就容易引起炎症,導致丘疹及膿皰。大部分情況下,暗瘡會在20歲初至中期逐漸改善,但也有不少患者持續到成年,甚至在20多歲以後首次出現暗瘡,這表明暗瘡的成因十分複雜,不僅與皮脂分泌及角質增生有關,還受多種內外因素影響。
除了生理性因素,部分藥物治療也可能誘發或加重暗瘡。例如治療其他疾病時所使用的激素類藥物或某些口服避孕藥,尤其是服用含有雄激素成分的藥物,可能會促使皮脂分泌增多。健美運動員在追求肌肉增長時服用某些激素類藥物,也容易引起暗瘡。這些藥物往往改變體內荷爾蒙水平,從而進一步擾亂毛囊的正常代謝,誘發炎症性病變。
此外,飲食也是暗瘡的重要誘因之一。高升糖指數的飲食,如高糖食品、白麵包、土豆和白米飯等,會導致胰島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水平上升,進而促進皮脂腺活動和表皮細胞增生,從而加重暗瘡症狀。有研究指出,部分人群食用過多牛奶和乳製品後,可能會因激素殘留或其他因素而誘發暗瘡,但目前相關證據尚未完全確定。此外,壓力和不良的生活習慣同樣會影響體內激素平衡,進一步使皮脂分泌過旺,加重毛孔堵塞和炎症反應。
遺傳因素亦在暗瘡的發病中佔有一定比重。不少患者的家族中有多人受到暗瘡困擾,但也有部分家庭成員儘管具備遺傳易感性,卻未必發病。這表明遺傳、賀爾蒙水平及生活方式之間存在著複雜的交互作用,使得暗瘡的發病原因呈現多樣性。尤其是女性中,多囊卵巢綜合徵(PCOS)常伴隨著月經不規律、毛髮異常增長和脫髮等症狀,這些變化均可能促使暗瘡進一步惡化。
總結來說,暗瘡的成因主要涉及皮脂過多分泌、毛孔角質化異常、細菌感染及炎症反應的綜合作用,同時藥物、飲食、壓力和遺傳等因素亦可能參與其中。暗瘡不僅影響面部、頸部、背部和胸部等多個部位,嚴重時甚至會留下凹陷疤痕或形成肉芽,嚴重影響外觀與自信心。針對這種多因素的皮膚問題,綜合治療通常需要從內外兼治,不僅包括局部護理和藥物治療,也要調節生活習慣和飲食,並在必要時進行內分泌評估,以制定出最適合個人情況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Zaenglein, A. L., et al. (2016). "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ne vulgar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74(5), 945-973.
2. Thiboutot, D., et al. (2009). "Acne vulgaris: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84(3), 335-342.
3. Kurokawa, I., et al. (2009). "New development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acn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18(10), 82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