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康(Yeung Ho Hong)醫生 - 網誌文章

楊浩康(Yeung Ho Hong)醫生 - 網誌文章

甚麼是粟粒疹?如何治療粟粒疹? - 由楊浩康(Yeung Ho Hong)醫生講解

楊浩康(Yeung Ho Hong)醫生講解甚麼是粟粒疹?如何治療粟粒疹

粟粒疹,也稱作米粒疹,是一種含有角蛋白的小囊腫,常以微小、珍珠白色的細粒狀出現在皮膚表面。此病變廣泛發生於各個年齡層,無論男女均可能出現,最常見的部位為面部,尤其是眼瞼、臉頰、額頭及鼻翼周圍,但在其他區域如頸部或四肢亦可能偶見。由於粟粒疹屬於良性皮膚病變,大多數患者并不伴有痛癢或其他不適,因此在臨床上被視作一種可自限的狀態。

粟粒疹的形成主要歸因於皮膚角質細胞的異常累積。當正常的角質細胞因輕微外傷或局部皮膚屏障受損而無法正常脫落時,這些細胞會在皮膚表層下聚集,形成充滿角蛋白的小囊腫。這些囊腫堆疊在一起,形成簇狀病灶,雖然不會對健康造成實質威脅,卻常對外觀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患者的自信心與社交活動。

一般來說,粟粒疹是無害的,對大多數患者而言,這些小囊腫可能會隨著時間逐漸自行消退。然而,對於十分注重儀容或認為外觀受損的患者,醫學上提供了多種治療選擇。局部治療上,醫生可能會採用無菌針具挑破病灶頂部,輕輕挤出內部角蛋白;另外,電灼法和冷凍療法也是常見且有效的方法,這些方法可使病變組織立即收縮並脫落,有助於皮膚恢復光滑狀態。

此外,對於廣泛分佈或數量較多的粟粒疹,也可考慮使用局部藥物治療。局部異維A酸藥膏能促進角質代謝,幫助疣體逐漸減少;激光治療則可精準應用於病灶部位,破壞囊腫壁,刺激皮膚重建;而醫學果酸換膚可促進表皮的更新,改善皮膚整體質地。這些治療方式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根據患者皮膚狀況進行組合治療,以達到最佳修復與美白效果。

治療粟粒疹前,建議患者先諮詢專業皮膚科醫生,由醫生進行詳細的皮膚評估,確定病灶的數量、大小及分佈情況,然後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術後護理也十分重要,患者應避免皮膚再次受到創傷或摩擦,同時保持皮膚清潔和適當保濕,以防新病灶的形成。定期隨訪能夠及時發現治療效果和復發情況,並根據情況調整治療方案,以保證治療後皮膚長期穩定改善。

總之,粟粒疹是一種常見且無害的皮膚狀態,其特徵為含有角蛋白的小囊腫,通常呈現為微小的珍珠白色顆粒。雖然大多數病例可以自限,但對於在意外觀的患者,現代醫學提供了從物理取出到激光與藥物治療等多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通過正確治療和仔細護理,大部分患者均可改善皮膚美觀,重拾自信與健康生活。

參考文獻:
1. Bolognia, J., Schaffer, J. V., & Cerroni, L. (2018). Dermatology (4th ed.). Elsevier.
2. Elsner, P., & Maibach, H. I. (2016). "Milia: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Clinics in Dermatology, 34(6), 704-709.
3. Seidenari, S., et al. (2005). "Milia in children." Pediatric Dermatology, 22(2), 137-141.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