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康(Yeung Ho Hong)醫生 - 網誌文章

楊浩康(Yeung Ho Hong)醫生 - 網誌文章

皮膚突然出現又痛又痕的紅疹和水泡(生蛇) - 由楊浩康(Yeung Ho Hong)醫生講解

楊浩康(Yeung Ho Hong)醫生講解生蛇

帶狀皰疹,俗稱「生蛇」,是一種由水痘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復發所引起的疾病。一般來說,患過水痘後,水痘病毒會隱藏於脊髓後根神經節中,一旦因年齡增長、免疫力下降、生活壓力過大或受到某些慢性疾病或免疫抑制劑影響,這些潛伏的病毒便可能再度活躍,沿著單側神經皮節引發炎症反應。這種疾病不僅令患者產生劇烈的疼痛,還會在皮膚上形成成簇的紅疹與充滿液體的水泡。

通常在出現帶狀皰疹前,患者會感到預兆性神經痛,這種疼痛可以是持續性的刺痛或針刺感,即使沒有外界觸碰也會出現。隨後,紅疹與水泡沿著神經分布呈現條帶狀出現,常見的位置包括背部、腰側和胸部。水泡最初呈小丘疹狀,隨著病程發展逐漸增大,最終多在兩至三星期內自然癒合。雖然皮疹消退後,皮膚表面可能出現色素沉澱,使得患處呈現暗沉或瘀黑狀,這些色斑往往需要數月才會逐漸消失;在少數嚴重情況下,皮膚甚至可能留下永久疤痕。

帶狀皰疹除了局部皮膚病變之外,其最令人困擾的併發症便是後遺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有些患者的神經痛在皮疹消退後仍會持續幾星期、數月甚至數年不等,這種慢性疼痛對生活質量產生很大影響。更為危險的是,若病毒侵犯到眼部或耳朵,可能引起角膜炎導致視力喪失,或內耳炎症導致聽力下降,因此早期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治療帶狀皰疹的首要方法是抗病毒治療,特別是在發病的前三天內開始用藥,這段時間被稱作「黃金治療期」。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包括阿昔洛韋(acyclovir)、伐昔洛韋(valacyclovir)和泛昔洛韋(famciclovir),這些藥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增殖,縮短病程、減輕症狀以及降低後遺神經痛的風險。對於免疫系統較弱或併發症高風險的患者,有時醫生也會結合止痛藥或短期局部類固醇,以控制炎症和神經痛。

此外,及時的皮膚護理也是治療帶狀皰疹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抓撓以及采用涼爽、舒緩的敷料都有助於減輕不適及防止細菌繼發感染。對於已出現感染的水泡,應注意清潔並在必要時使用抗生素治療,以防止膿腫形成,從而降低進一步的皮膚損傷和瘢痕風險。

高風險人群主要為50歲以上的患者,但如今帶狀皰疹呈現年輕化和普遍化的趨勢,使得越來越多年輕人也可能受到影響。預防方面,水痘-帶狀皰疹疫苗是一項非常有效的措施,可顯著降低患病風險或減輕病情嚴重程度。國際上,許多國家如歐美、台灣及韓國均已推廣該疫苗,建議50歲或以上的人士特別考慮接種。

總的來說,帶狀皰疹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在兩至三星期內自然癒合,但其引發的劇烈神經疼痛及潛在的嚴重併發症,特別是眼部和內耳受損,均要求患者儘早就醫並接受及時的抗病毒治療。通過早期診斷、積極治療和嚴格的日常護理,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後遺神經痛及其他併發症風險,並促進皮膚完整恢復。預防接種則是防止發病的重要措施,每位有需要的人士都應與醫生討論接種疫苗的可能性,以保障自身健康。

參考文獻:
1. Johnson, R. W., & Rice, A. S. C. (2014). "Clinical management of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1(16), 1526-1534.
2. Dworkin, R. H., et al. (2007).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erpes zoster."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44(Suppl 1), S1-S26.
3. Gershon, A. A., et al. (2013). "Varicella-zoster virus infection."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3, 17011.

↑ Back to top